每周工作20个小时 在很多情况下,算法时代的突出特点就在于算法可以取代大量人工。杰伦·拉尼尔在他的新作《互联网冲击》中对柯达公司与在线视频共享社交网站Instagram进行了比较

每周工作20个小时

每周工作20个小时

在很多情况下,算法时代的突出特点就在于算法可以取代大量人工。杰伦·拉尼尔在他的新作《互联网冲击》中对柯达公司与在线视频共享社交网站Instagram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在柯达公司的巅峰时期,该公司有超过14万名员工,市值达280亿美元。他们还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照相机。但是今天,柯达已经破产,而Instagram则变成数码摄影领域的新贵。2012年,Instagram以10亿美元的价格被脸谱网收购,当时该公司的员工仅为13人。是谁剥夺了这么多的就业机会呢?那些中产阶级通过这些就业机会创造的财富又去哪儿了呢?”

在评论这个问题时,很多人惊讶地发现,自动化给人们造成的是一种无差别的伤害。似乎在所有领域、所有行业,只要付出一笔钱,就可以得到一些设计巧妙的算法,去满足速度、效率与价值等方面的需求。人们纷纷预测,那些在算法时代到来之后仍在苦苦挣扎的行业终将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在《法学院的没落》一书中,法学教授布赖恩·塔玛纳哈指出,根据美国政府统计数据,预计到2018年,面向年轻律师的新就业机会仅为25000个,而这段时间内将有45000人从法学院毕业。塔玛纳哈说,即使就业率这么低,也总有那么一天,人们在提到这个时期时还会称之为“过去的美好时光”。可以想象,未来的法律事务所将不再雇用初级律师和实习律师,而把这些工作交由人工智能系统完成。另外,据一些专家预测,10年后律师人数会减少10%~40%。

每周工作20个小时

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与安德鲁·麦卡菲在《与机器赛跑》一文中指出,与其说这是大萧条或者大停滞造成的,还不如说罪魁祸首是大重组。哪些工作可以在算法时代幸免于难的决定因素,不是传统上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属于哪个社会阶层,而是成本与效率之间能否取得平衡。在自动化的浪潮面前,效率低下(如律师、会计师、大律师与立法者等)且收费昂贵的职业都将不堪一击。要想继续生存下去,正确的做法(正如经济学家西奥多·列维特在1960年发表的《行销短视》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是,各行各业必须“对他们目前赖以生存但是已经过时的经营手段进行改革”。

对工业化的经典描述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取代的是工人阶级所从事的工作(他们认为把工人阶级作为牺牲品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例如,经典著作《人工智能哲学》指出:

人们常常认为有些工作需要依靠一定的智力才能完成,例如进行医学诊断并(或)开处方,给出法律或科学建议,建立逻辑或数学定理等。而有些工作则不同,所有正常的成年人,无论他们是否受过教育,都可以胜任(有时甚至动物也能完成这些工作),而且通常无须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例如在阳光与阴影中看物体,在复杂的地形中辨别方向,把钉子塞进孔洞中,用母语进行交流,以及运用自己的常识等。

该书作者认为,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必须具备某种条件,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人们必须动脑筋才能完成的事情”。当然,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过于简单,可以实现自动化,当你被取而代之时就无权抱怨。就像遗传算法或者该算法模拟的生物进化系统一样,变则活,不变则亡。一些网上相亲者因为不遵守现代社会的一系列理性标准而被抛弃,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乌在安慰这些相亲者时,就提出过一个类似的观点(尽管含有嘲讽之意)。他说,难道他们不知道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吗?

现在,我们还不清楚是否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标准是什么。的确,莫拉维克悖论表明,真实情况与我们的常识正好相悖:“蓝领”工作似乎比较安全,而“白领”工作则面临风险。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一书中指出:

难的问题易于解决,而容易的问题则难以处理,这是30年人工智能研究收获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我们原本以为4岁儿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人脸识别、拿起铅笔、穿过房间、回答问题等,却是工程技术中最大的难题……随着新一代智能设备的面世,股票分析师、石油化工技术人员以及假释委员会成员面临着被它们取而代之的风险。在未来几十年里,园丁、接待员与厨师反而无失业之虞。

在新的算法社会,计算机科学家与数学家将在文化决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其他行业则将遭遇社会理论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工作的终结》一书中描述的悲惨命运。在未来的职场中,“用于生产全球人口所需的商品与服务的人工将不断减少”。包括法律文书起草以及娱乐在内的所有活动支出都将逐步下降,就业机会也会越来越少。安德烈·高兹在《向工人阶级告别》一书中指出:“大多数人工作没有保障,阶级性不明确,(最终将变成)新无产阶级的一员,沦为试用工、合同工、临时工或者兼职人员。”由于工作保障与阶级身份被自动化与算法用户资料所取代,未来的算法社会最终可能实现几代技术乌托邦主义者梦寐以求的目标:“每周工作20个小时,50岁退休”。只不过,这样的结果未必出于人们的自愿。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ri5.com/zhishi/2579.html

以上是生日屋为大家整理的“每周工作20个小时”,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知识摘抄”的信息,欢迎访问http://www.shengri5.com查看更多相关信息。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通过本网站网页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著作权,应及时向我们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们收到上述文件后,将立即删除侵权内容,对此我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第一批农民
下一篇:打破传统,追寻舞蹈的根源-邓肯(1878-1927)